“法官,我在广东厂里打工,不能请假,能不能在网上开庭?”“法官,我人在东北照顾生病的父亲,实在走不开,能不能网上开庭?”
8月5日19时,乾安县人民法院的一间法庭里依然灯火通明。法官、书记员和技术人员正围在电脑前紧张调试——一场跨越千里的“特殊”离婚庭审即将开始。屏幕那头,是远在广东工厂打工的原告刘某某;这头,是身处乾安的被告宋某某。这场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“互联网夜审”,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“时间难”,更意外地促成了身处两地的夫妻“云”上握手言和,再次诠释了“如我在诉”的司法温度。
周末加班阅卷 一通电话牵出“隐情”
承办法官马骏刚从外地返回乾安,便翻开这起离婚纠纷卷宗。他在了解案情后第一时间联系刘某某时,她的请求透着无奈:“法官,我在厂里上班,请假就得扣工资,能不能晚上网上开庭?”
起初,法官也觉得这要求有些“不合常规”,但转念一想,若一纸传票简单处理,可能让矛盾更深。挂断电话后,他反复权衡,是按程序“机械处理”,还是“多走一步”实质解纷?“当事人的难处,就是我们的课题。加班开庭,能真正解决问题,值!”短暂的纠结后,法官选择了后者,再次联系原告:“我们晚上开互联网庭,你不出厂子也能参加!”电话那头,原告连声道谢。
一场“延迟”但“温暖”的夜间庭审
开庭当晚,因网络信号不稳,庭审延迟半小时。书记员协助技术人员反复调试,法官则耐心连线双方,确保庭审顺利进行。乾安法院里为保障审判而亮起的灯,成了这场夜审最坚实的后盾。19时30分,庭审正式开始,这场跨越千里的“夜间互联网法庭”终于如期敲响法槌。
庭审中的意外发现与温情引导
庭审中,法官在核实身份、确认送达地址等常规程序时,敏锐地察觉到原、被告双方的情绪状态并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,也没有形同陌路的极度冷漠,反而流露出一种无奈与不舍交织的复杂情绪。于是,他轻声询问:“原告,是否考虑撤诉?”原告哽咽道:“其实我们感情挺好,起诉书是男方父亲让我签的,现在我不想离了。”
法官转而询问被告,被告坦言:“我俩一个南方一个北方,父亲生病需要照顾,我去不了广东,她也不来东北,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,谁愿意离婚?”最终,法官当庭建议双方冷静协商,再给婚姻一次机会。原告当庭提交撤诉申请,案件圆满化解。当法槌在漆黑的夜幕中落下,乾安法院那盏亮着的灯,不仅照亮了卷宗,更仿佛为屏幕两端迷茫的当事人,点亮了一盏名为“希望”的灯。一场为“迁就”时间而开启的夜间庭审,最终演变为挽救一桩婚姻的温情驿站。
“如果当初简单邮寄传票,可能一个家庭就散了。”马骏感慨道,从“夜间法庭”到“当庭撤诉”,每一步“多此一举”,都是为了给当事人“少走弯路”。近年来,乾安法院坚持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针对跨省务工、农忙时节等特殊情况,灵活开启“夜间法庭”“午间法庭”“巡回审判”等便民机制,让司法服务“不打烊”,群众解纷“少跑腿”。
“案件无小事,件件连民心。”乾安法院的法官们,正是用打破常规的担当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,努力让司法服务更贴心,让纠纷化解更有温度,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,也能触摸到司法的脉脉温情。
来源:乾安县人民法院